| 服务项目 |
《科学时报》:几年前你曾为年轻读者量身打造了《论语一百句》、《孟子一百句》等“悦读经典”小丛书,如今又在策划“我们的国家”系列丛书,好像你对我们的传统、我们的文化特别钟爱?
贺圣遂:“我们的国家”丛书是策划在2009年国庆60周年时推出的,但具体操作遇到一些困难,一直推到今年8月才出版第一辑。当然这并没有问题,因为这套书出版的大背景还依然在。随着中国经济的大发展,中国国民的民族精神在增长,民族自信心在恢复,所谓“国学热”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经济的发展让人们觉得文化建设应该有新的进步。但实际上我们对文化问题很迷茫,对自己的历史很迷茫。关于中国的传统与文化,一部分人走入误区,认为过去的一切都好,导致糟粕与精华鱼龙混杂,被混在国学这口大锅里了。
妄谈国学很可怕,使得我们的精神不是被滋养而是被伤害,我觉得一个国家好的文化建设首先应该让国民对自己历史的基本性内容、常识性内容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我们出版“我们的国家”丛书就是要为国民理出一些基本线索。
同时,这个工作必须让相关的专家来做。现在的读者,更多的是从电视、电影等不太认真和不太客观准确的艺术作品中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状,这对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塑造中国人的灵魂与思想是极为不利的。
《科学时报》:所以我们看到第一辑的作者,《疆域与人口》的葛剑雄、《历史与文化》的樊树志、《技术与发明》的江晓原、《文学与情感》的骆玉明都称得上是其领域内的权威。
贺圣遂:他们都是卓有名望的专家,我在约稿的时候还对他们有一个要求,要用通俗易懂、生动简洁的语言来阐释,可以说是大专家为普通读者写小书。大专家写小书,是世界上凡有责任心的知识分子都在坚持的原则,在中国也有这样的传统。我说并不要小看这样的小书,这是在为社会做功德,我希望专家们放下身段来写普通读者喜欢的书。
《科学时报》:这次推出的4本书只是丛书的第一辑,请介绍一下整套书的规模和设想。
贺圣遂:“我们的国家”丛书是要将我国文化的概貌全部展示出来,涉及的基本常识包括疆域与人口、技术与发明,之后还会推出譬如汉字与书艺、思想与观念、礼乐与制度等,我们大概设计了12个专题,预计在今年年底全部推出。
我正在和一些广播电视大学的老师联系,想让这套书成为电大学生通识教育的文本,我还希望把这套书推向我们的农家书屋。同时这套书也是极好的爱国教育读本。爱国教育应该落在实处,最起码的是要对自己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有基本的了解我们的民族对世界贡献了哪样的文化,我们的民族长期以来对自然、对世界有怎样的看法,我们这片国土孕育出了什么样的英雄人物,我们的文学反映了国民怎样的心灵等等。这些基本观念讲清楚了,国民才能真真切切了解到自己的长处、自己的不足,才能在全球化的氛围里立住脚跟、扬长补短,让自己的国家真正做到“有中国特色”。
《科学时报》:你设计这套书的目标读者不仅有国内的读者,还包括海外华人以及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外国人,你是如何考虑的?
贺圣遂:我希望这套书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我希望把它作为孔子学院的基础教材。我想“我们的国家”丛书是达到了这方面要求的,它对中国历史与文化有概貌性的、准确而又通俗的介绍,能在为读者讲授准确的知识的同时,展示历史的令人着迷的风姿,并激发读者重新思考、了解或深入探究整个中国历史和文明的兴趣。
我和新闻出版局的朋友交流过这种想法,他们很有兴趣也很支持,这套书在中文版出来后会推出外文版。